3月26-27日,《武陵山區促進煙農增收技術與模式研究》項目組到石門縣對項目推廣模式進行技術指導與測產。院農業環境研究所龍世平副研究員一行與常德市煙草公司相關人員一同參加。
煙草-貝母輪作模式長勢喜人。項目組一行來到了石門縣南北鎮煙草種植大戶康少杰的煙草-貝母輪作種植基地,看到貝母種植管理到位、長勢喜人。據項目組介紹,該基地于2019年10月煙草采收完后種植浙貝母,現已臨近采收,經測產,每畝可產鮮貝母750 kg以上,按目前市場價格16元/kg,畝產值可達12000元,除去種苗、人工、肥料等成本,每畝增收4000元。貝母采收完后茬口與煙草種植可以很好的銜接,在不影響煙草主業的情況下,通過種植中藥材可以達到養地與增收的效果。
煙草-豌豆輪作模式成效顯著。項目組一行到了石門縣大同山林場煙草種植大戶陳雙教的豌豆輪作種植基地,專家們通過現場測產,豌豆地上部分鮮重1826kg/畝,其中豌豆鮮重335kg/畝。按目前市場價格5元/kg計算,每畝產值為1675元,減去種子、人工等成本,每畝可增收800元,另外豌豆秸稈還田改善植煙土壤。
《武陵山區促進煙農增收技術與模式研究》項目于2018年6月立項,主要內容是在武陵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山區開展以煙為主,與中藥材等經濟作物輪、間作種植技術與組織模式研究。通過系統研究不同區域種植中藥材等品種的選擇、配套技術措施、對煙草種植產生的影響、標準化管理、市場風險防控、組織模式等,探索主業穩定、輔業增收的新模式。2018年和2019年,項目組在石門縣、桑植縣開展了大量的探索性試驗,以煙為主,利用山地煙區煙閑季節與煙田輪作,開展了煙+早熟食用豆、煙+中藥材輪作、煙下間作藥材、煙+豆科作物增收還田以及煙+蔬菜等模式探索。截至目前,通過大田試驗篩選出了煙與早熟食用豆、貝母輪套作等效益較好的模式。